打印

中国摩托车行业亟须“破局”之路

    中国的摩托车行业从表面来看是一派繁荣景象,产销数据连年攀高,但实际上处于一种“虚胖”状态,行业在发展中可谓困难重重、危机四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既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既有表面的,也有深层的,从整个行业来讲亟须找到一条“破局”之路。2006年8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协会摩托车分会共同组办“2006中国摩托车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就下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技术之困

    我国摩托车工业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3年,我国摩托车产量达到353.6万辆,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此后十年,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迅猛,1997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2005年达到1776.7万辆,我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摩托车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我国能生产15种排量、2000多个品种的摩托车,并且拥有强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但技术可以说是我国摩托车行业“最深的痛”。虽然随着摩托车工业的发展,摩托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发展水平还无法与“世界摩托车大国”相称,这也是“世界摩托车大国”和“世界摩托车强国”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1.市场没有换来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摩托车企业便开始与日本摩托车企业合作,日本企业看重的是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国内企业看重的则是日本企业的技术。但是多年之后,日本企业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我们国内企业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国内摩托车企业的技术并没有跨越式地提高,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方手中,结果是我国摩托车业大而不强。国内企业“市场换技术”的美好愿望最终以破灭告终。

    2.研发力量投入不足。在“市场换技术”失败以后,国内许多新兴的企业利用国有大企业和合资合作企业已经形成的比较完整的配套体系,进行大批量仿制和组装摩托车,一些大企业虽然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仿制和组装企业的冲击,投资难以收回,所以导致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最终使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结果是国内摩托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安全、环保、节能法规的不断加强,缺乏先进技术储备的我国的摩托车产业难免捉襟见肘。

    3.优化创新严重落后。我国摩托车行业技术落后的同时,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一些大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做得还不错,但更多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能令人满意。低质必然导致低价,低质低价的国产摩托车虽然走出国门,但是只能进入低端市场,对中高档市场也只有望洋兴叹。

    由于技术的限制,我国的摩托车企业主要生产50~150ml的中小排量的摩托车,而200ml以上的中大排量摩托车由于技术含量高,大多数摩托车企业不敢问津。目前,国内外消费市场显示,消费者的需求正逐渐趋向个性化,市场需求的是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企业不仅能依靠原材料“组合”生产摩托车,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另辟蹊径,达到产品更新换代,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种需求代表一种品质,一种享受。另外,摩托车的技术核心往往赋予摩托车许多人性化的内涵,比如个性化服务、特殊功能等。目前,国内大多数摩托车企业还不能适应这种形势,也就是说许多企业还缺乏长久生存下去的能力。

    经营之困

    摩托车在发展初期,被国家计委列为指导性产品,国家不予直接投资,由各部门、各省市自筹资金发展,堪称艰难起步。在摩托车行业初具规模时,国家对摩托车征收10%的消费税。尽管现在摩托车消费税已经作了较大调整,但它毕竟困扰了我国摩托车行业多年。

    1.价格恶战积重难返。我国的摩托车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合资企业,但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在摩托车行业发展的初期,民营企业以其灵活而先进的运营机制,激活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意识,加快了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民营企业曾经铸就了我国摩托车行业的辉煌。但是,民营企业自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许多企业由于缺乏战略规划,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行业的进一步规范,部分企业积重难返,因而限制了摩托车产业的升级。

    许多民营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盲目地抢占市场,有时候不计成本地相互压价,进行恶性竞争,最终不得不以两败俱伤收场。如我国摩托车企业1999年进入越南市场,并迅速占据了当地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我国众多摩托车企业蜂拥而至,高利润只维持了短短的1年,就全面转变成了国内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另外,我国民营企业多以仿制和组装起家,而且早期利润颇高,久而久之就导致许多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衷程度不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更难取得优势地位,最后整个行业不得不在低端产品和市场上徘徊。

    2.品牌优势尚未形成。就目前来看,虽然消费者对摩托车的价格非常关注,但随着摩托车消费市场的日趋饱和。再加上竞争的加剧和消费的理性化,品牌已经逐渐成为消费者选择购买的主要指标。而这种消费走向将随着市场的成熟会日益明显,但我国摩托车行业真正能叫响的品牌很少,而所谓的技术创新很多是在原先车型基础上的稍作变动,或者换种颜色和贴花,真正在技术层面上却少有作为。在国内市场上,许多摩托车除去颜色和贴花等表面形式外,基本一样,也就是说我国的摩托车产品大部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品牌是竞争力的一种综合体现,缺乏品牌,也就说明我国的摩托车产品缺乏综合竞争力。

    生存环境之困

    “禁摩”最早始于1985年的北京,之后随着摩托车工业的发展,禁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170多个大中城市颁布了禁限摩的规定。据有关方面估算,禁限摩后我国摩托车的年销量减少400万辆,销售额减少200亿,这势必影响到摩托车工业的发展。

    1.城市禁限,消费能力下降。在城市禁限摩之后,摩托车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到国外和农村。目前,我国的消费能力还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虽然对摩托车有很大的需求量,但是消费能力有限;另外,农村对摩托车的需求停留在中低档产品的层次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摩托车高端技术的发展。不论禁限摩是否会继续发展,就目前而言,禁限摩已成为中国摩托车产业最大的障碍。近两年来,国家针对摩托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生产准入、调整出口退税税率、实行一车一证制度、实施欧Ⅱ排放法规……这些政策已经习惯了宽松环境的我国摩托车企业面对如此多的“行规”,一时措手不及,许多企业疲于应付。

    2.两面夹击,生存艰难。而与摩托车在中国城市的窘境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期国产汽车频繁降价,尤其小排量汽车逐渐成为了城市居民的首选。另外,电动自行车因轻便快捷,正受到许多人的追棒。我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许多人淘汰自行车后,在购买汽车又不现实的情况下选择了电动自行车,这对摩托车的消费也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据有关方面统计,2003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产量为400万量,2004年达到700万辆,2005年则突破1000万辆“大关”,预计今年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电动自行车的急剧增长实际上在侵蚀摩托车的市场。在小排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前后夹击之下,摩托车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市场逐渐萎缩。

    以上列举的种种问题都是我国摩托车行业当前无法回避的。面对重重困难,我国的摩托车行业是沉沦还是再度崛起,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基于这种岌岌可危的现状,整个行业已经开始了积极行动,从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型社会出发,为促进我国摩托车行业健康发展,强烈呼吁开放大中城市摩托车市场,取消“禁限牌”限制。2006年8月,国内摩托车巨头们将齐聚广东江门市,共同寻找行业的发展出路。我们希望摩托车行业能够浴火重生,找到一条“破局”之路。毕竟,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车消费市场,而在广东农村,摩托车已经由交通工具衍变成了生产工具,它也承载着农民们的致富希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6961
Email:hyxxb@caam.org.cn chenshihua@caam.org.cn
电话:010-68594196,68595379,68595015,6859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