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中的关键点

    当前,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代用燃料汽车是解决能源危机和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资金开发电动汽车,日美等汽车强国已经开发出了商品化的电动汽车产品。我国科技部已于2001年启动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使我国电动汽车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发已有一定基础,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研究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同时,必须注意并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发展规律
  纵观汽车产业的发展史,其发展规律总结起来主要有4条:能源决定规律、环境可承载规律、技术推进规律和市场拉动规律。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进程也无疑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
  1.1 能源决定规律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汽车作为耗能型消费品,其产业化程度以及产品类型直接决定于能源供应量及供应结构。一方面,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短缺趋势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石油资源的供应,否则,汽车产品的使用价值将无法体现。这一矛盾决定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逐步转向实现产品能源消费的多元化,提高产品的能源使用效率。电动汽车的研发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其产业化也受这一规律支配。
  1.2 环境可承载规律
  汽车产品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而且排出的废气、产生的噪声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汽车产品的地域密度越来越大,致使尾气、噪声等污染源越来越集中,超出了局部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世界许多城市出现的酸雨现象就是有力证明。拥有自己的一辆汽车,是每一个人的向往,但这是以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如果发生矛盾,解决办法就是将汽车的污染降到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之内,最好是实现零污染。电动汽车正是调和这一矛盾的汽车产品。
  1.3 技术推进规律
  电动汽车是一种新型汽车产品,囊括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技术、驱动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其中任一技术发展的滞后都将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而包括这些技术在内的所有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的发展,必将全力推动电动汽车实现产业化。
  1.4 市场拉动规律
  产业的发展必须实现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发挥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得产品的销售市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遵循这一规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任何国家的市场都是开放的、国际化的,电动汽车产品,其产业化从一开始就应注重培育产品市场,利用市场的拉动效应来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我国经济国情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有相当数量的国土是生态脆弱区,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很弱;社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增长,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数量,完善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产业的效益不能直接反映出市场的需求;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有效调和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与国情相结合,不能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还应该主动地促进国情的转变,做到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发展电动汽车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与我国国情的被动和主动结合。
  2.1 与我国能源现状相结合
  我国从1994年开始成为石油纯进口国,2000年进口石油7000万t,成品油3000万t,消耗外汇25亿美元,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扬,而我国进口石油数量持续增长。随着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汽车燃油消耗量所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就是要解决我国汽车交通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缓解我国的石油压力,维护能源安全。
  2.2 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
  人与自然共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面积小,人口居住密集,即使汽车尾气排放很低,仍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适应我国的环境现状,发展具有零排放的电动汽车产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3 与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相结合
  对于轿车而言,我国至今没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由于历史原因,仍处于被动地位。我国轿车厂很多,但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不符合汽车产业特点,致使这一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能健康发展。对于电动汽车而言,世界各国都处于起步阶段,其产业化必将带动我国汽车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有利于我国汽车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同时也是增强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4 与我国汽车市场现状相结合
  受观念滞后的影响,汽车市场还存在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形。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应该放眼长远,充分引入市场竞争,避免将国家的鼓励政策演化为促进其占领市场的行政干预行为,使其按照市场规律发展。
  2.5 与我国汽车法律法规体系相结合
  汽车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发展汽车所产生的矛盾,如交通安全、环境污染、节省能源等为核心而制定的。在操作中,往往既要维护汽车产业的利益,又要从全社会的发展要求出发,当发生矛盾时,现有法律法规显得“力不从心”。电动汽车的初衷就是解决汽车产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所以,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我国汽车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也要对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提出新的要求。
  3 与国际电动汽车产业接轨
  中国汽车工业过去的发展是“以市场换技术”,主动接受国际汽车产业的垂直分工。对于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投入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努力与世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同步并争取超前。在参与国际电动汽车产业大发展中,主要应做到下面几点。
  (1)以技术研发为基础,积极发掘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各种优势,努力改变整个汽车工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是指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产业链中投入大、附加值小的环节;水平分工是指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既有发达国家参与,也有发展中国家参与,产业的风险和利润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分配比较平均。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我国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此外,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压力较大,给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动力;我国拥有电动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所需资源,只要我们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发挥这些优势,就一定能参与到国际电动汽车产业的水平分工当中。
  (2)将结构调整贯穿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始终。为了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正在大力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有的甚至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就牢牢抓住高新技术产品,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转向别的国家。对于我国,无论在产业发展的哪个阶段,为了特定需要,如积累经验、规避风险,可能会发展一些劳动密集或资本密集的产品,但从长远来看,不能让这样的发展形成惯性,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促使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电动汽车虽然还没有真正产业化,但在对其产业化进行思考时,就应该充分考虑,以指导其健康发展。
  (3)积极进行产业转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趋于打破国别界限,不仅需要全球资源,更需要全球市场。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例如,丰田的混合动力轿车已经在天津“一汽丰田”投入生产,同时,也要顺应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利用我们的区位优势,不失时机地制定出一整套适应产业发展规律和正确体现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电动汽车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
  以上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提出了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进行了粗略的思考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组织的实施等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6961
Email:hyxxb@caam.org.cn chenshihua@caam.org.cn
电话:010-68594196,68595379,68595015,6859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