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外部环境能否支撑“汽车社会” |
汽车社会的预测指标 汽车社会在几乎不经意间来到中国人身边,我们已经站在汽车社会的门槛上。目前中国家用轿车的保有量为489万辆,到2010年将增加2倍,达到1466万辆;到2020年这一数字再增加4倍,达到7200万辆。届时中国各种汽车的总保有量将达到1.15亿辆,是美国今天汽车总保有量的一半。而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家用轿车的市场需求量,分别是501万辆、913万辆和1584万辆。其后,中国才全面进入汽车社会。 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一组中国汽车产业增长潜力与外部环境的研究课题中提出的预测。 一个国家一般在拥有汽车的家庭达到10%至20%时开始进入汽车社会。中国目前只有北京、深圳、广州、东莞4个城市达到或接近这个水平。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中国城镇百户家庭汽车保有量在2010年达到7.05辆,2020年达到28.45辆,低于今天世界中等水平。 一个具有强烈外部性的产业 中国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也许需要20年的过程,按照各国的发展规律,这一发展方向是走向进步的,不可逆转的。但是,走向汽车社会的过程也是一柄双刃剑。 我们已经到了反思汽车产业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关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说,今天,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基本建立。汽车已经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逼近“汽车社会”。对此,各方面的认识、观念、管理准备明显滞后,一些外部条件明显出现不适应。例如车路矛盾、能源短缺、排放污染等;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也出现了各种争论,如交通拥堵的“曼谷化”,发展模式的“巴西化”。 刘世锦研究员在课题主题报告中提出,汽车是一个具有强烈外部性问题的产业。从汽车工业到汽车社会的过程中,汽车的生产和消费要让市场更多地起作用:如产业投资、技术进步、零部件配套、自主品牌、增加出口等;政府要将重点放在外部性问题上:解决诸如城市结构不适应、能源供应安全、环境压力等。 课题研究的合作方,大众汽车亚太区总裁雷斯能博士说:中国应该借鉴各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培养一个强大而富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的同时,要探讨汽车产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避免付出太多不必要的代价。同时,一个开放宽松的、行政干预少的环境,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将十分有利。 三大对策支撑汽车社会 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上,课题提出“缓解车路矛盾的出路在车路之外”。限制汽车消费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车多也并不是造成拥堵的必然原因,所以“限车”不是有效出路;大城市车均道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大规模修路仅在合理的城市结构下才能有效,所以仅靠修路也难以缓解拥堵。治理拥堵,应该从优化城市结构,改善交通模式入手:一、发展城市带和多中心城市;二、优先发展快速轨道为主的公共交通,建立发达的换乘系统;三、对私人轿车鼓励拥有,在市中心限制使用;四、制定严格和完善的交通管理制度。 汽车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课题预测,排放污染在近几年会出现增长,甚至超过煤烟对城市的污染;但是从中期和长期看,只要采取有效控制,汽车排放污染增势将趋缓,乃至下降。对策是:一、提高汽车产品性能,执行与国际逐步接轨的排放标准;二、石化部门提高油品质量,生产清洁燃油;三、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尽快推出燃油税,实施税收等激励政策;四、完善环保管理体制,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2000年,我国机动车消耗的石油为6560万吨,约占全国石油总消费的三分之一,预计2010年、2020年机动车燃油需求分别占当年石油总消费的43%和57%。汽车将成为造成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课题建议政府采取“政策组合”。包括:推广先进的节能汽车技术,通过资助研发、国际合作,开发最有前景的三种节能和替代能源车――先进柴油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实施燃油效率标准,仅此一项,有望到2020年累计节油5000万吨;提高燃油税比例等。 |
2004/4/8 8:59:14 新华社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6961
Email:hyxxb@caam.org.cn chenshihua@caam.org.cn
电话:010-68594196,68595379,68595015,68595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