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苗圩:关于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
一、当前汽车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国际经济回暖,我国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增多。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一千美元,跃过了汽车工业加速发展的起飞线,汽车工业可望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和调整,总体价格水平走低。 从汽车市场和竞争形势看,当前呈现以下明显特点: 1、市场规模迅速扩张,需求结构发生剧变。 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以每年超过百万辆的速度扩张。中国汽车工业产销规模跃居世界第四位。 从需求结构看,私人成为购车主体,轿车成为拉动国内汽车市场高增长的主力。轿车超常发展,2003年产销近200万辆,增长率连续2年保持在60%以上。轿车份额已迅速上升至45%左右,今年完全可能占领半壁江山。按照国际惯例,最终份额将达到70-75%。 商用车结构性变化亦十分显著。中型车商用比重持续下滑的势头难以逆转,准重型商用车好景不再,真正意义上的重吨位、大马力商用车正迅速成为市场热点。 2、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和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都把争夺中国市场当作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加快进入步伐。国内企业面临的来自国际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 3、竞争从质和量两个层面并行展开。主要表现在: 汽车产能加速扩张。各汽车企业纷纷外引内联,扩张规模,加速做大,抢占更有利的竞争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在建和规划中的整车能力已达1000万辆以上。汽车工业新一轮扩张,势必导致竞争白热化。 竞争水平普遍提升。跨国公司与中国伙伴的合作,已经从前期的产品层面提升到研发、制造、采购、销售等全过程、全价值链的合作,他们以产品瓜分市场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多方面的进步。国内汽车的大集团也都依照世界500强标准选择了对标跨国集团。单一品种的竞争,已转向全系列产品竞争;单纯产品领域对垒,开始向全价值链竞争延伸;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竞争已现端倪。 4、多元资本大举进入。国内民营资本和其它行业转向汽车领域,跨行业的新进入者不断增多。 二、尽快实施燃油税 1998年,国家公布《公路法》,其中提出:适当时候(当时提出待国际油价降到25美元/桶)推出“燃油税”替代养路费。由于当时油价不断上涨、车用以外的燃油税如何返还等技术问题,征收燃油税方案一直没有出台,搁置至今。 实施“燃油税”是国际通行做法。其积极影响在于: (1)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开发更省油节能的产品。 (2)进一步促进私家车市场的发展。 (3)一定程度遏制超载。 从长期看,国际油价呈逐步上升趋势,等待油价下降到适当价位(25美元/桶)再出台燃油税,是不太现实的。目前,燃油税方案难以实施的主要症结,在于部门原有的利益难以调整,以及车用以外燃油税如何处理等问题。希望人大及国务院推动,尽快研究出解决方案,使燃油税尽早实施。 三、维护达标排放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 为鼓励技术进步,促进环境保护,2000年,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了26号文件,对排放达到GB18352-2001标准(相当于欧洲II标准)的小汽车,减征消费税。这项政策受到了普遍欢迎并取得良好成效。 2004年1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低污染排放小汽车减征消费税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规定: 1、自2004年1月1日起,对企业生产销售的达到GB18352-2001排放标准(相当于欧洲II标准)的小汽车,停止减征消费税,一律恢复规定税率征税。 2、自2004年7月1日起,对企业生产销售达到相当于欧洲III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减征30%的消费税。 由于欧III排放标准以及配套的燃油标准都未正式出台,其征求意见稿还在讨论当中,使实际改造和车辆实验没有标准可循。因此,国产轿车达欧III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汽车企业存在技术上的问题,燃油的质量也是很大问题。业内人士都知道,国产轿车目前实际达到欧II的也不多,前一轮达标在操作上存一些不够严肃的问题。另外,欧III减税政策实施细则、审查程序亦未出台,企业也无法在7月1日前完成车型实验和一致性审查,申报减税存在难度。此外,停止欧II减税到欧III开始减税中间存在半年政策空挡,政策的执行也缺乏连续性。 鉴于上述情况,为维护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建议: 1、在欧III标准尚不具备可操作条件之前,仍延续欧II标准,并继续延用原有减征消费税政策。 2、达标车的考核认定要严格,使达标在操作上保持严肃性。 3、尽快出台欧III排放标准以及配套的燃油标准和欧III减税政策细则。 四、关于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协调发展问题 近年来,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及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对此,要科学认识,早谋对策。 1、汽车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汽车社会较之预期提前到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且详细论述了全面小康的具体标准。按照GDP总量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年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7%以上。去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1%,胜利实现开局之年的大发展目标。这一增长速度能否长期保持下去,取决于我国能否长期保持经济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取决于我们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特别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较短时期内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前进的战略性产业。 汽车作为集钢铁、机械、玻璃、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诸多产品于一身的产业,它旺盛的市场需求、庞大的产业规模、对就业人口的高吸纳性和与现代科技成果的高度融合性,都决定了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势拉动作用。基于国际发展经验,有人称汽车产业为“1比10的产业”,即汽车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要拉动相关产业增长10个百分点。因此,在我国产业结构由“轻”变“重”的转型时期,抓住国际汽车产业分工重组的战略性机遇,推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表现令人鼓舞,连续几年爆发式的增长,使我国的汽车产量国际排序每年上升一位,汽车工业“十五”规划目标提前实现,私人购车的增长显示:“中国汽车时代提前到来”。2003年,我国人均GDP第一次越过1000美元大关,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鼓舞的数字。经验显示,1000美元是汽车工业加速发展的起跑线,越过这个起跑线,汽车就会由少数人占有的“奢侈品”转变为普通百姓追求的消费品,汽车工业将进入加速发展的起飞期。去年,汽车业的经营数据也足以证明这一点。全年汽车产销超过420万辆,这个数字的背后是431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4529亿元的销售收入(仅整车企业,不计零部件和相关产业),直接吸纳3300万人就业(占城市就业人口的1/7),汽车已经与电信、能源、房地产业一同被列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成为国民经济重大蜘蛛产业。 从百姓的感受来看,“拥有一部自己的汽车”正在成为千百万中国家庭追求的目标。我国汽车消费的构成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我国2003年的轿车消费中,私车比例已经占到75%,汽车在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住房。一些国外厂商惊呼,“中国汽车提前启动!” 2、汽车社会的提前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也带来了困惑 汽车社会的提前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突出的有三项: 一是交通堵塞。自1984年我国部分城市出现局部严重交通拥堵以来,这一现象随着车辆的增多日益严重。以北京为例,由于车辆拥堵,公共汽车的运行速度已经由1994年的16.7公里/小时下降到9.2公里/小时。职工上下班时间路途所占用的时间由10年前的54分钟延长到65分钟。由于交通拥堵,常常是过去几十分钟的路程要走上几个小时。原本便于出行的代步工具却成了制造交通堵塞的“移动路障”。 二是空气污染。燃油汽车尾气中所含的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给城市造成了严重污染。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空气质量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 三是能源的潜在危机。目前,我国作为汽车燃料的汽油、柴油的消费量占石油制品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燃油汽车的大量增加,使得我国能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去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已经超过7000万吨,并且每年还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要达到1。5亿吨。大量石油的进口,不仅会消耗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会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产生影响。 因此,不解决上述制约发展的“三大瓶颈”,我国的汽车工业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汽车工业高速增长和汽车社会带来的相关协调发展问题 对于汽车普及带来的问题,我们要清醒认识,理性看待,既不能因噎废食,限制发展,也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要用新观念、新思路,因势利导,统筹规划,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也只有打破这些“瓶颈”,“汽车进入家庭”的道路才能畅通无阻。 三者之中的交通堵塞问题,需要交通管理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比较可行的途径是: ——道路智能化设计,学习国外大都市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的做法,减轻交通堵塞; ——配套设施建设,如升降式多层停车场、新建住宅区停车场的建设等; ——大力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降低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和汽车密度。 对于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如推广无铅汽油、电喷发动机、三元催化剂闭环系统,推行欧I、欧II排放标准,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等。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还是要看新能源清洁汽车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取消了PNGV计划,转而支持以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为发展方向的“自由汽车计划”的原因。 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和对世界汽车前沿技术跟踪的需要,东风公司在新能源清洁汽车方面已经进行一些探索,取得了若干突破。在“八五”、“九五”期间,我们就开始了电动汽车和新型能源汽车的研究,并以“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在三大集团中率先成立了以清洁能源汽车为主攻方向的高科技企业——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联合国内相关行业,依靠完全自主的力量,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动中巴车、第一台纯电动轿车概念车和第一台燃料电池中巴车,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的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项目和混合动力轿车项目,并取得重大进展。 |
2004/3/10 15:45:07 搜狐汽车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6961
Email:hyxxb@caam.org.cn chenshihua@caam.org.cn
电话:010-68594196,68595379,68595015,68595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