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汽车零配件的困惑 品牌缺失的尴尬

    1月26日,国家海关总署公布了2003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出口最新统计资料。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口额达到创纪录的144.47亿美元,同比增长84%。而全年汽车产品出口额仅为47.1亿美元,增长34%,进出口逆差接近百亿美元。

  在谈到国内车业的出口前景时,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整车制造业较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短期内难以完成大量出口,但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在解决一些进入市场之初无法回避的困难之后,完全有条件迅速实现出口的快速增长。

  那么,在闯荡国际市场之前,国内汽车零配件企业究竟还有什么难题需要面对?上海汽车零配件行业协会有关人士日前对记者介绍说,根据各企业体制差异,困惑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整车配套厂商:

  都是“待遇”惹的祸

  去年在采访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下属一家合资零配件供应商时,面对记者提出的如何扩大赢利的问题,公司老总显得高枕无忧:“我们是大集团的子公司,有集团在,就有我们的利润。”他介绍说,公司生产一种车用传动组件,市场单价最多120元,集团规定的采购价格却是480元,因为集团总裁希望下属每家零配件供应商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位老总不曾想到的是,正是这种享受惯了的优厚待遇,让公司丧失了几次冲向国际市场的机会。

  由于集团的过分“关爱”,历年来该公司利润优厚,养成了“大手笔花钱”的习惯,产品质量没话说,但生产管理费用也相当高。去年年中,一家跨国集团慕名前来公司洽谈采购计划,瞧过产品质量很满意,看了员工素质频频点头,听了企业文化竖起拇指,但询价之后,却扔下这么一句话:“全球采购的真正意义在于节省成本,高出市场价格3倍的价格,说明你们还不熟悉国际采购的游戏规则。”

  在国际市场竞争面前,这家大集团下属企业的尴尬,或许正是大多数为整车提供配套的国内零配件供应商面临的共同问题。俗话说,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好日子的“正规军”们,显然必须拿出大部分利润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买路钱”。

  幸运的是,很多专家认为,这种痛苦的价格回归过程将很快完成。他们分析说,如今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车型的市场旺销期越来越短,摊薄后的整车成本呈上升趋势,同时价格又在不断下降,这种双重挤压最终会大幅度削减零配件配套商的“优厚待遇”,因此,国内市场的竞争正同国际市场日益趋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之后,这批国内最有实力的厂家,有望首先在国际汽车零配件市场上成功打出“中国牌”。

  民营配件企业:

  品牌缺失的尴尬

  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我国汽车零配件的出口,主要应归功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但游走于国际市场,也为他们带来不少切肤之痛,其中最大的痛处,莫过于很多企业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将会贴上什么样的品牌标签。

  上海有家生产发电机组件的企业老总,曾向上海汽配行业协会叹过苦经:虽然订单不断、产品远销世界几大洲,但我却很少知道自己公司生产的是什么品牌的产品。这类企业,通常被业内称为“贴牌户”,他们大多起步低而早,从手工作坊开始,通过“借鉴”大企业产品图纸、聘请“周日兼职工程师”的办法,靠仿制起家,逐步提升到了现在的购买高级设备、招揽一流人材的水平。然而,他们大多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始终扮演着“来料加工厂”的角色。

  没有了自己的招牌和无形资产,利润附加值也就无从谈起。这些企业经常会遭受来自订货方的“无理压榨”,价格低得不能再低,因此,虽然他们为中国推出了为数不少的汽车零配件出口量,但出口地区基本以非洲、东南亚和中东等欠发达地区为主,即便偶尔能进入欧美及日本市场,也大多是二次配套。他们并不能为自己留下多少利润,也不可能为国家赚得更多的外汇。

  在专家看来,“贴牌户”几乎是每个发达国家及地区汽车市场崛起之时都会出现的“风景”。贴牌户门的未来完全将依靠优胜劣汰,极少数企业将杀出乱军阵中,最终赢得自己的品牌,而大多数公司则难以摆脱倒闭和被兼并的命运。

  内陆零配件商:

  订单在哪里?

  除了价格背离和品牌缺失,国内汽车零配件供应商,特别是扎根在中西部的企业,他们迫切要问的问题还有:订单在哪里?下家在哪里?他们之中不乏拥有良好品牌和优秀产品的企业,但由于信息渠道梗阻,在今后3至4年间,世界汽车跨国集团及零售市场对国产汽车零部件300至500亿元的采购大单,对他们而言无异于空中楼阁。

  同样,跨国集团采购方也因为找不到他们而痛苦着。福特公司的采购人员已经发现,仅仅靠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完成数十亿元的大宗采购,几乎是不可能的。该公司一位曾负责北美区采购业务的管理人员说,目前去中国采购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是,在巨大的中国市场撒网寻找合适的企业和产品,几乎就等于大海捞针———中国汽车零部件业跨入全球采购行列的最大瓶颈,是信息传播渠道和效率的滞后。这位管理人士介绍说,在国外,通常的做法是借助行业协会、同业评价、中介机构、专业报纸杂志等渠道来“拓宽瓶颈”,同时邀请全球著名咨询公司协助执行和监督。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认为,只有这种当今国际采购流程中的通行的全方位信息搜集法,才能让许多离国际市场仅一步之遥的国内优秀零配件供应商圆梦海外。

  对于一个成熟的汽车行业而言,零配件供给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是支撑它屹立不倒的支柱之一。放眼世界,没有人敢小瞧中国车业在未来国际车坛上将要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入戏”之前,中国汽车零配件业却困惑多多。对此,我们是否该做些什么呢?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国汽配如何面对全球采购带来的挑战
2004-2-19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在最近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说,在全球采购形势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极大困难。
其主要困难有:
一是技术与体制的影响。由于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同时又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原来为国产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必须去面对技术提升与体制改革的困难,同时还面临资金筹措问题。
二是技术积累不足。按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现在还没有自己完整的汽车技术,虽然有许多自产的汽车,但都是组装而已,在此种情况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多大的技术积累就可想而知。
三是受限于国外车厂的制约。由于很多整车不在中国设计,中国部件出口或内销供货对他国有竞争性影响,外国同行为了能在中国市场掠夺更大的利润,常有国外厂商不向中国企业交付部件图纸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讲出口,就是内销组装所需的零部件亦受到影响。
四是国外零部件企业利用受托设计的优势垄断中国市场。因为中国车厂多是引进车型整车设计,由外国车商负责,外国车厂将必须配置的零部件分散给外国的零部件厂设计,他们在设计中标明需用何种材料,这种材料只有他们自己有或是已注册专利,那么即使中国企业可以生产,由于受此制约也要放弃。如日本旭硝子为丰田在天津的皇冠965N设计的车用玻璃,就明确要用UV-CUT玻璃。结果,中国企业因无法采购到这种玻璃就要放弃订单。应该说这是一种阴谋,他们不仅限制了中国零部件厂家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对中国消费者设置了陷阱。记得80年代初,日本人将汽车卖给中国,一辆轿车才几千美金,近乎于送,但事后一片玻璃也要卖几千美金。
五是国家对零部件工业发展重视不足。整车是靠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要想整车水平高,必须先有高水平的零部件工业。国家如果能认识到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龙头企业,重视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也应重视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曹德旺同时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第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研发工作,要意识到零部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自主研发。第二,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和精度、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售后服务、力口强人员培训,把技术和管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要以开放态度和前瞻性眼光看待企业兼并重组问题,积极寻求同国内、国际零部件企业联合。第四,要做好充分准备,随时应对外国对我企业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指控。第五,以国际惯例保护国内的产业发展,国家应出台产业政策,对指定产品限制和指定使用零部件的汽车厂商予以制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6961
Email:hyxxb@caam.org.cn chenshihua@caam.org.cn
电话:010-68594196,68595379,68595015,68595235